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記憶對於孩子的學習、人際互動、日常生活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無法記憶,我們可能在下一秒就忘記剛剛要做的事情,無法記得剛剛聽過的話、或是上課學習的知識。

▍記憶是怎麼形成?

人類的大腦如同一台電腦。各種我們所看到的影像、聽到的聲音,摸到的觸感,抑或是聞到、嚐到的味道,會透過神經元傳遞到大腦的短期記憶。這些都是大腦所收到的訊息,且被進行編碼(encoding),並且選擇這些訊息是否需要被儲存(storage)還是丟棄。

當我們專注、投入參與或是決定這些訊息對我們是有意義的,都會強化大腦的編碼過程。這些需要被儲存的資訊,會依據它的功能、類別被存放在不同的區域(腦中的海馬迴),形成長期的記憶,未來需要使用時,這些資料就會被提取使用(retrieval) ,這就是我們記憶資訊的方式。


 

▍什麼是工作記憶?

這些尚未進入長期記憶中的訊息,在我們的腦中短暫地被運用、操弄的能力,就是所謂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如同大腦中的工作檯面,我們在上面處理訊息後,將不重要的訊息丟棄,重要的訊息進行編碼和儲存,這樣的過程屬於執行功能的一種。

協助我們學習新事物、與他人互動、解決問題、做出重要的決策,都需要仰賴工作記憶,例如:老師在數學課讀一道應用題。孩子需要能夠將所有數字牢記在心,弄清楚要使用什麼運算,同時寫下數學的運算或是記得同學對話內容的重要訊息。

然而我們的工作記憶是有限的,透過工作記憶來處理訊息,其實非常消耗大腦的資源;但長期記憶不同,它有無限的容量可以儲存,而且幾乎不虛耗費大腦太多資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動化(automaticity)。

自動化不等於自動自發,自動化的目的在於讓我們能夠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訊息
,例如:寫字時, 你不需要一直記得怎麼拿筆,這個姿勢的長期記憶讓我們能夠把注意力放在理解課程的內容, 記住重要的知識。

大腦的訊息經過編碼、有組織的儲存,加上重複地提取使用, 這個過程會強化強化神經元之間的連結,這過程稱爲「長期增強 (long term potentiation)」,是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的機制之一,同時也能促進神經元的髓鞘化,經過髓鞘化的神經元(請參考下方影片連結),訊息傳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一、非意識記憶 (unconscious memory)

  • 情緒記憶(emotional memory):與情緒、情境相關的記憶,例如:記得第一次學會騎車的興奮感和成就感,這些記憶與大腦掌管情緒的區域緊密地連結,屬於非意識的記憶,當孩子獲得成功經驗,會儲存成正向情緒的記憶,影響孩子未來執行類似任務的動機以及自信心
 
  • 技巧、動作記憶(procedural memory): 可以說是身體對於一個技術或是動作的記憶,像是丟球、投籃、跳繩騎腳踏車、握筆的姿勢等,即使很久沒有騎,坐上腳踏車也能夠記得騎腳踏車的方式,這些身體的記憶能夠幫助我們在執行動作時,不需要花費大腦太多的能量就可以順利完成任務。  

二、意識記憶 (conscious memory)

  • 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 語意記憶儲存一般學習的知識、概念、事實,屬於有意識的長期記憶,幫助知識的累積、理解語言、提取對這個世界的知識,自動化地導引我們每天的生活,維護我們的安全和日常生活功能。例如:紅綠燈的紅燈代表停下、刷牙的步驟、知道台北市是台灣的首都、蘋果是紅色的、數學計算 1+1=2等。
 
  • 情節記憶(episode memory): 情節記憶儲存著我們生活經驗,與特定的地點、時間有關,例如:小時候爸媽曾帶你去的餐廳或是遊戲場、和同學一起去的校外教學、記得父母或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很重要的話,這些記憶幫助從過去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重新調整、形成新的想法、價值觀、學習策略,引導我們未來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以下用小華的故事來說明不同的記憶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案例分享
小華在課堂認識不同的國家,知道美國有迪士尼遊樂園,當爸媽告訴小華要帶他去美國時,小華想起老師在課堂介紹的內容:迪士尼樂園、遊樂園是在美國的西邊。

來到迪士尼,這裡人來人往,充斥著色彩繽紛的遊樂設施、聲光奪目的表演秀,小華和爸媽吃著他最喜歡的兒童餐、還去看他最喜歡的遊行。

遊行中播放的歌曲讓小華想起曾經在幼稚園表演過的舞蹈,小華興奮地隨著音樂跳起當時老師教的舞步。

不幸在遊行結束散場時,小華不小心與父母走散了,天色逐漸昏暗,找不到爸媽讓他相當害怕,還好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之下,小華順利找到了爸媽,結束一場驚魂記。
   
發生事件 記憶類型
小華在課堂學習關於美國的知識 語意記憶
小華能記得過去學習的舞步,跟著音樂跳 技巧與動作記憶  
小華與爸媽在遊樂園的經歷
例如:在遊樂園看的表演內容、吃的餐點、走失的經驗  
情節記憶
同時走失帶來的害怕與恐懼,影響著小華在長大之後可能不太喜歡待在黑暗的地方或是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去看表演   情緒記憶
 


以下針對知識、概念型的語意記憶,我們可以這麼做幫助孩子儲存, 提取訊息:


1. 運用多感官的方式:視覺配合觸覺或是視覺配合聽覺,像是記憶國字時,可以一邊寫、一點把部件的順序念出來,或是讓孩子用黏土擺出注音或是數字等方式協助記憶。
2. 把訊息群組化(chunk): 比起背誦10個數字,將號碼分類成4、3、3更容易讓人記憶,或是運用心智圖和詞彙分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把訊息群組化。
3. 視覺圖像輔助:當孩子聽一點故事,或是閱讀一段文章,讓孩子使用圖畫的方式,畫下聽到的內容,再試著讓孩子看著圖片把故事說出來,透過視覺的提示和聽覺的方式回饋提取的資訊


(節錄自Oxford OWL book: Dads and Karts)

4. 字型法:運用熟悉的物品和數字或是國字連結,例如:鉛筆1、鴨子2、耳朵3。
5. 語意聯想:將國字拆解步驟、賦予意義,例如:拿=二雙手合在一起 ; 好=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 扛=用手做工。
6. 諧音法:運用相近的音幫助記憶。

透過認知策略的方式幫助孩子分類、組織訊息,然而每個孩子在強項有所不同,有些孩子擅長以視覺的方式記憶,有些則適合用聽覺的方式,也有些孩子需要配合本體感覺(例如:寫下來)等方式幫助記憶,找到適合孩子的記憶策略,形成的有系統的語意記憶,幫助孩子在閱讀、考試或是日常生活中要提取訊息時能夠更有效率的使用所學的資訊


以下針對感受、經驗的情節記憶,我們可以這麼做幫助孩子提取訊息:


許多孩子做不到或是忘記時,爸媽或老師最常給予的策略就是口語的提醒時間和重複作法,但是最後往往變成嘴巴說爛了,孩子還是沒有記起來應該完成的目標,或是要用什麼方式做。所以給予示範和提醒後,更重要到是和孩子討論「自己如何成功的關鍵策略/方式」,討論著重於讓孩子意識到策略對自己的幫助,不論是事前預告或是事後討論,不帶評價地引導孩子討論事件的事實是幫助孩子形成「正向且非意識的情緒經驗」的關鍵。應用口語與視覺化討論的過程,幫助孩子自己整理策略再說出來, 也是給予自己聽覺回饋, 幫助自己加深記憶策略

例如:老師給10題數學題目, 預估大概10分鐘可以完成 ; 但實際上孩子常常寫不完。可以和孩子事前討論:
  • 任務前和孩子討論:
    • 每一題需要用大概多少時間完成?
    • 寫完還需要檢查,要預留多少的時間確認答案?
 
  • 實際完成任務後, 和孩子一起統計:
    • 上面二個部分分別進行了多久的時間(假設用了10分鐘寫題目, 5分鐘檢查驗算 – 因為沒有寫運算過程)
    • 加總起來總共花了多少時間? 是否超過了老師的建議時間?  
 
  • 和孩子口語與視覺討論:
    • 如何加快檢查驗算? (把運算過程都清楚寫下來)
    • 如果把運算過程都清楚寫下來, 檢查大概需要1分鐘, 寫題目可以用多久的時間完成? (剩9分鐘)
    • 10題預計用9分鐘寫完。如果我原本需要10分鐘, 要如何加快速度呢? (請媽媽常常陪我練習。多練習速度就快了。)
    • 什麼狀況才是最浪費時間,最令你懊惱的呢?(把題目看錯,還花了很時間寫)
    • 要如何才能避免看錯題目呢?(邊讀題目邊畫重點,把題目裡的重要數字和先後順序關係寫出來)
  • 總結 》 引導孩子自我總結:
    1. 所以我應該要盡可能第一次寫就把答案算對
    2. 我一題不到1分鐘需要寫完
    3. 最後留1分鐘來檢查內容
這些自我對話的過程,引導孩子下次寫數學題目時,知道該如何分配時間及完成檢查。
 

透過視覺和聽覺的方式進行儲存和提取:語意記憶與情節記憶



當孩子在學習技能或是知識,從外在大人給予的提示、到能夠自我對話和引導,如同內建的教練給予自己指令,聽覺記憶透過自我對話(self-talk)的方式,幫助孩子依照指令完成任務。

此外,視覺記憶就是孩子能夠腦中浮現曾經看過的畫面,例如:孩子在考試寫國字時,透過視覺化在腦中回想課本上的國字,按照筆畫寫下來。更高階的視覺化也幫助孩子在腦中預演事情可能發生的結果,影像孩子的人際互動,視覺化的能力也幫助孩子完成更長遠的目標


從大人外在的引導孩子的執行任務的策略,或是技巧的學習,建立他們的成功經驗,針對事實討論而非評價他們行為的好壞,幫助孩子整理他們的經驗,這樣的討論同時形成正向的情緒經驗。

當情節記憶或是動作記憶慢慢變成孩子腦中的指揮系統,例如:「雖然我之前沒有拼過這組複雜的樂高,但上次我有拼過其他的圖案,媽媽教我可以先從第一個步驟開始,把需要的積木找出來後,再開始組合,我覺得我可以自己完成這個任務。」

正向的情節或動作記憶會引導孩子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或有挑戰性的任務時,能根據過去的經驗,更有信心的應對和處理問題, 正向的情緒記憶也能改善孩子情緒調節的表現,這樣的策略也適用於引導自閉症的孩子。


許多ADHD 的孩子經常被誤會很懶惰、意志力低落,或缺乏動機完成任務,身為家長、老師或是醫療人員,我們了解他們的困難後,就能透過有組織和系統的方式,幫助孩子有效率地儲存和提取訊息,並藉由不帶評價的事實討論,幫助孩子形成正向的非意識的記憶,這才是驅動孩子未來能夠有信心和有動機執行任務的關鍵。
 

參考資料:
  1. Coucouvanis, J. (2005). Super skills: A Social Skills Group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 Autism Asperger Pub.
  2. Types of memory. Queensland Brain Institute -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22, August 31). https://qbi.uq.edu.au/brain-basics/memory/types-memory Accessed 14 Oct.2023.
  3. Morin, Amanda . “5 Ways Kids Use Working Memory to Learn.” Understood, 5 Aug. 2019, www.understood.org/articles/5-ways-kids-use-working-memory-to-learn. Accessed 14 Oct.2023.
  4. “8 Working Memory Boosters.” Understood, 5 Aug. 2019, www.understood.org/articles/8-working-memory-boosters. Accessed 14 Oct. 2023.
  5. Rosen, Peg. “What Is Working Memory?” Www.understood.org, www.understood.org/articles/working-memory-what-it-is-and-how-it-works.
  6. Green, Hank . “How We Make Memories: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13.” Www.youtube.com, 5 May 2014, www.youtube.com/watch?v=bSycdIx-C48&t=11s. Accessed 14  Oct. 2023.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