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遊戲怎麼玩?
假扮遊戲(make-believe play)是什麼?
假裝遊戲又稱為象徵性遊戲,與實際拿食物餵媽媽不同,假扮遊戲需要兒童透過想像力,可以是演出日常生活或是他們想像中的活動,可以拿空的湯匙假裝餵娃娃,也可以扮演成不同角色,或是假裝是小廚師,把拖鞋當成刀子、把棍子當成蘿蔔切菜,也可以自己用繪畫或是沙子創造出想像中的世界。

假扮遊戲的分層與示範

一、假裝互動
例如:假裝餵食物給娃娃或是講故事書給玩偶聽。
二、想像同伴
有些小朋友會單獨玩假裝遊戲,並創造出想像同伴,假裝自己是爸爸媽媽,照顧著自己的想像同伴,或是照顧著玩偶,有想像同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研究發現有想像同伴的孩子在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情緒能力也較佳。
三、自我中心漸漸地變成轉向他人
一歲半時,兒童只會假裝餵自已吃東西;兩歲時,兒童可以假裝餵娃娃吃東西;三歲時,兒童可以讓娃娃餵自己吃東西。
四、雙重表徵(dual representation):
可以依據情境把物品假裝是另一個東西的能力。一歲半時,兒童只能假裝操作實際的物體,但不太具有彈性,例如:可以假裝用杯子喝水,但沒辦法假裝杯子是帽子;兩歲時,兒童可以有彈性的想像物品,例如:把積木當成電話筒;三歲時,可以依據情境改變物品的功能,例如:棍子可以當成牙刷,也可以當成紅蘿蔔。
五、把社會角色納入假裝遊戲中
例如:扮演爸爸、媽媽、老師、醫師、店員等,練習遵守各個角色的社會規則
六、社會戲劇遊戲(sociodramatic play):
與他人合作創造假扮遊戲的故事與角色的遊戲方式,可以跟同儕一起規劃假扮遊戲的故事劇情,並指派角色,例如:你當媽媽、我當寶寶;你當老師、我當學生等,並且可以在遊戲過程中協商彼此的想法。
七、把遊戲變得更複雜、更精緻
當日常生活經驗越來越多,孩子創造出來的假扮遊戲就可以變得更精緻、更複雜,年紀較小的孩童能想像進入超商買東西的步驟可能只有進入商店、拿商品、付錢,但是年紀較大的孩童可以扮演店員說歡迎光臨、請客人至收銀檯結帳、甚至可以告訴客人飲料放在冰箱區、衛生紙放在櫃子內等等。


以下提供假扮遊戲的示範玩法:





 

 

假扮遊戲的先備能力

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s)

孩子從一歲半開始發展這個能力,他們可以在心中想像出這個物品,並想像這個物品應該怎麼操作,因此他們不再需要有實際的物品放在他們眼前才能思考,例如:年紀較小的兒童要有實際的食物才能夠餵別人吃飯,但年紀較大的兒童即使沒有實際的食物也可以假裝餵爸媽或是娃娃吃飯,這跟未來的問題解決能力也很有關係,孩子們不再需要實際把玻璃瓶推到地上才知道會破掉,而是可以想像出把玻璃瓶用倒會發生什麼事。

延後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延後模仿是即使要模仿的人物不在現場,孩子也能夠根據記憶,複製出要模仿的人物的行為,例如: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後,常常會在家裡演出幼兒園老師在學校說過的話,像是模仿老師的口吻要玩偶們趕快排隊、洗手。

▍豐富的日常生活經驗及腳本(scripts)

腳本是在特定情境中,發生什麼事的特定順序,以餐廳腳本為例,詢問年紀較小的兒童進入餐廳會發生什麼事,孩子會說走進去餐廳、拿到食物、吃掉然後付錢,而年紀較大的兒童則可以描述得更精緻,可以選擇要吃路邊攤、吃披薩或是義大利麵,接著告訴服務生你想要吃什麼,然後吃東西,付錢的時候也可以選擇要刷卡或是付現。不論描述的精細與否,孩子們都可以按照正確的順序回憶,而當孩子日常生活的經驗越豐富,或是因為疫情,孩子能夠實際體驗的不多,我們也可以透過假扮遊戲時豐富孩子的經驗,他們的腳本也會變得更複雜、精緻,我們也可以透過繪本、照片跟孩子介紹不同的餐廳,並由爸爸媽媽扮演日式料理的師傅、港式餐廳的店員,讓大人帶領著孩子認識不同的場合,而腳本的形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規劃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預測在類似的場合會發生什麼事,例如:在餐廳裡不可以奔跑,不然熱湯可能會打翻等。
 
 

假扮遊戲為什麼很重要?

認知

訓練思考彈性,在玩假扮遊戲時,他們可以將同一個物體一下代表馬,一下代表掃把,兒童可以不斷使用一個物體去代表另一個,他們可以知道這個物品不只代表本來的概念,也可以代表其他的概念,因此也可以訓練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模仿其他角色時,也可以訓練記憶、邏輯推理、注意等。

語言

在遊戲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協助把扮家家酒會用到的物品名稱告訴孩子,例如:在扮演醫師時,可能會使用到的聽診器、壓舌板,也可以藉此讓孩子認識更多器官,例如:喉嚨、耳朵等等,並且可以訓練語言表達中很重要的聆聽與輪流,例如:聽病人說他哪裡痛,而有了這些假扮遊戲的經驗,孩子也能夠了解各情境的互動用語,並更精細的描述自己的經驗,例如:在實際看診時,就可以讓孩子自己說我肚子痛、我流鼻水、我鼻塞了等等。

社交情緒

在玩假扮遊戲時,當孩子扮演父母時,他們就得遵守身為父母的社會期望;當孩子扮演警察時,他們就需要符合警察的正直、嚴肅,以及要追捕犯人、協助需要幫助的人。因此在玩假扮遊戲時,孩子需要了解各個角色的社會期望也要努力遵循規範、抑制自己的衝動,不可以在扮演老師時在課堂上睡覺,而在跟同儕完社會戲劇遊戲時,也可以培養孩子從他人角度看事物、彼此合作
 
 

我們可以怎麼促進兒童的假扮遊戲呢?

 

提供足夠的空間與遊戲素材

大量的空間與素材能提供許多遊戲選擇,並且可以減少手足或同儕的衝突。
 

督導並鼓勵孩子遊戲,而不去控制遊戲

在兒童需要協助時,回應並指引孩子,可以給予孩子開放式結局或是詢問角色的情緒,讓孩子的遊戲主題更精緻化。
 

提供各式各樣真實的素材,以及無明確功能的素材

真實素材,例如:火車、洋娃娃、茶具組;無明確功能的素材,例如:沙子、紙袋、積木,畢竟我們不可能擁有全部的素材,這時可以鼓勵孩子使用沙子、繪畫、積木創造出他想像中的世界,例如:孩子很喜歡車子,我們可以在紙上畫出一條一條的直線變成馬路,或是一個一個的方格變成停車格。
 

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豐富的真實世界經驗

兒童會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融入在遊戲當中,孩子會從這些經驗中去觀察大人的社會角色,以及這個世界的腳本,以搭乘捷運為例,孩子有了類似的經驗才會知道搭捷運時,需要先拿出悠遊卡或是零錢買票,接著找到要去的月台,看到博愛座要讓座等等。因此,兒童看電視的內容也很重要,要避免孩子看暴力或攻擊性主題,以免暴力成為兒童遊戲的一部分。
 

協助兒童有建設性的解決社會衝突

與同儕一起玩社會戲劇遊戲時,總會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這時候家長可以詢問:「如果你希望輪到你玩,可以怎麼做呢?」,如果兒童想不到可能的作法,也可以提供選項指引孩子。


 

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的假扮遊戲

我們可以透過假扮遊戲讓孩子預先練習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讓孩子先有心理準備並且了解各個場所應該有的規則,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可以著重在哪些部份呢?
  • 害羞:
有些孩子可能比較害羞、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扮演學校的老師或是同學,模仿學校的課堂生活或是遊戲,並且創造出一些情境,例如:跟同學發生爭執了怎麼辦?我也想加入遊戲時該怎麼跟同學提出請求?可以先問問孩子遇到這些狀況時他的反應是什麼,也可以由爸爸媽媽示範合適的應對方式,並請孩子也嘗試看看
  • 衝動:
我們可以了解衝動的孩子可能是想要某些東西,但表達的方式不太合適,所以造成老師或同儕的困擾,這時候可以由孩子扮演老師,爸爸媽媽扮演學生,可以是吵著說自己想要什麼的學生,或是扮演舉手等著老師點名,再表達意見的學生,讓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並且明白即使舉手等老師點名,老師也會知道你的需求,並不會忽略你。
  • 開放性較低:
有些小朋友對新經驗會比較恐懼,不敢嘗試新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在家裡事先練習,例如:過年前練習與親戚打招呼,由爸爸媽媽扮演不同親戚,讓孩子練習跟大家說你好、新年快樂,並且讓孩子知道新年期間可能跟日常生活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像是要一起在大大的圓桌上跟大家一起圍爐等,也可以讓孩子看看親戚或是老家的照片,讓孩子先有心理準備。


 

假扮遊戲的迷思

一、男生不要玩扮家家酒
假扮遊戲不只是我們過去認為的幫娃娃梳妝打扮,更多的是認識日常生活可能遇到的情況,或是創造出孩子想像中的世界,例如:孩子可以扮演消防員、店員,也可以扮演老師或是同儕,而且假扮遊戲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社交及認知,因此不論是男生或是女生,也不論年齡大或是小,假扮遊戲都是一個對兒童發展很好的遊戲喔!
二、要有一整座的娃娃屋或是種花套組才能玩假扮遊戲
畢竟我們不可能擁有種花、工程師、太空人等每一種玩具,所以我們可以使用現有的玩具跟孩子一起發揮想像力,把積木當成紅綠燈玩開車遊戲,或是扮演太空人,把積木當成隕石,用樂高蓋出火箭的樣子,而把物品假裝是另一個東西的能力,也是前面提到對於認知很重要的雙重表徵能力喔!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