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曉
由於工作以及我們家小哥的緣故,大家應該都知道我長期以來一直很關心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個議題。這週剛好很榮幸受邀參加了電影《小曉》的首映會,在踏入電影院前,我有點好奇這樣主題的電影英文片名會是什麼,所以在觀影時特別留意了一下,答案是「Trouble Girl」。
當然,英文片名是電影創作的一部分,也許是他想反諷這個社會對這類小孩的不公平對待和標籤化,又或者是想呈現電影中母親照顧孩子的辛勞與無奈。然而,對於像我這樣在早期療育領域的工作者來說,這個英文名稱相對來說是有點刺眼的。
 
但這也有可能就是一般大眾對這類小孩普遍的印象和誤解。因此,我認為這樣的電影應該被更廣泛地推廣和討論,這樣才能讓更多人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類疾病。也才能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去面對它。

那麼,你可能會問我,這部電影的英文名稱應該是什麼呢?近年來,醫學上將這類小孩稱之為「Neurodiversity」,中文翻譯為「神經多樣性」。也就是代表,他們思考事物的方式和我們不太一樣,這種差異或許是我們不曾觀察到的面相,或是與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這絕不代表他們是錯誤的或是所謂的麻煩製造者。
 
相反地,他們的行為和觀點有可能是種你意想不到的創意。歷史上許多被診斷為神經多樣性的人都相當傑出,並以這些意想不到的創意推動著我們的世界和社會不斷前進。
 
然而話說回來,如果你也觀看過這部電影,《小曉》,讓你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應該是一種「混亂」。
 
小曉的除了自身的行為充滿了混亂,在學校沉迷於遊戲機,沒辦法專心上課,並且還在人際互動中遇到問題,甚至引發了衝突。與母親之間關係劍拔弩張,似乎看不見親情的連結,導演試圖呈現出在每一個面向都被背叛的困境,讓小曉一天一天的燃燒殆盡。正如我常說的,這類小孩其實也不想要讓生活變得如此混亂(他們不是不為),而是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只是不能)。
 
 
這也是我經常鼓勵並提醒家長很重要的一件事:為什麼我們應該考慮讓他們接受治療,甚至使用藥物呢?因為如果我們不幫助他們,他們的人生將會因此而跌跌撞撞,根本無法等到你期盼的美好未來,或是發揮他們的優勢前,就已經被這個社會淘汰了。就像電影中學校舉行的家長檢討會那樣,邀集了老師和家長來批判處理小曉傷害同學的事件。在檢討會上,老師首次呈述了小曉在行為控制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馬上被普通生的媽媽質疑,這樣的進步是否足夠甚至適合她繼續留在學校。

這是我另外想要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同理並了解這群孩子。我們一般人常常因為不認識或不熟悉這樣的疾病,而不明白她們的某些行為其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些孩子在積累正面經驗和學習自我抑制的速度相當緩慢,因此我們更應該給予他們更多地等待,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同時,我們需要放大和鼓勵他們許多正向的行為和表現,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原來還有這樣做的空間與彈性存在,不至於一再陷入重複的錯誤。
 
如果你留心觀察,就像我一樣,不論是在家裡還是診所裡,常常會被孩子的一句話、小小的一個動作感動到熱淚盈眶。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孩子真的很努力也很勇敢地正在適應他們存在的世界,這點真的值得好好地鼓勵他們。

當然,許多時候都是事與願違的,旁人常常無法了解這些孩子的不能與不為,最後就像劇中小曉呈現出類似妥瑞症的症狀,她似乎不想再世界爭辯什麼,也放棄了自我解釋,而是選擇展現出一個自己覺得舒適,可以讓自己有安全感的姿態,靜靜地觀察身邊的人事物。

每每觀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或閱讀相關的書籍時,都會覺得就是在描繪自己的人生。我由衷地感謝這個社會中每一位關心這類家庭的人,也希望能藉由這部片在金馬最佳女主角的光環加持之下,能開啟社會對於ADHD這個疾病更深入與正確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