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內心的內在驅動力
有一天載小兒子開車出門時,忽然間坐在後座的他有感而發的說了一句:「我其實也一直在想要怎樣改進自己的問題。 」

當下令我聽了又好笑又想哭,可能旁人不是很能理解我的情緒,但對於家中有個special need小孩的家屬來說,這句話真的是像天籟一般,像一句來自天堂上帝的話,深深的打動了我這個爸爸!

先前有提過,我家小兒子被診斷出輕微的ASD(自閉症光譜障礙),他的主要問題就是不太能夠同感他人。比方說,在學校跑步運動時不小心撞到同學,一般正常的反應可能會是停下來道歉,看看發生甚麼事,確認同學的狀況是否有受傷,或是更近一步安慰一下同學等。但他卻不會認為他有什麼錯,完全沒有任何反應並繼續往前跑,所以就被旁邊的同學舉報肇事逃逸。

又例如説,這個年紀的小孩很喜歡重覆一些沒有意義的話,父母們常常會覺得這種行為很令人煩躁,而多數的小孩在我們阻止他後是可以改善的,甚至會學習並記得這樣會干擾到別人。但小哥完全不會理會別人的感覺,有一次他學了卡通裡的說法,幫一位同學取了綽號,並且不斷重複的用綽號叫這位同學,從早到晚至少把這個綽號給說了一百次,除了讓同學不悅外,也引來其他人對這位同學的嘲笑,結果當然就被家長投訴言語霸凌別人。

這些事情看起來好像要改善並不困難,學習的門檻也很低,但對於小哥來說,或者說對於ASD的小孩來說,就是要花很多時間去體會去學習。對他們來說很辛苦,對父母來說也很煎熬。爲什麼一會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同樣的事?為什麼你就是學不會?似乎永遠也說不懂,看不到盡頭的無奈感油然而生。講到這,各位朋友應該就可以理解我爲什麼會那麼感動了吧!

要如何讓小哥有發自內心自我趨動的能力去理解自己,感受別人,進而去調整自己的行為是真的很困難的,真的需要很多的時間跟努力。我常跟我快要崩潰的老婆說:「沒關係!這就是我們倆這一輩子都要面對的課題,我相信越早做會越好,多做多練習也會越好,他已經進步很多了!別擔心!」

而站在醫師的立場,面對這樣一個認知超好,但社交互動有問題的小孩,我們陪伴他練習的方法並不是直接敎導他,如何做正確的回應,因為每一次練習時他都能把正確的方法倒背如流,每一次回答問題,也都會說「有喔!爸爸有教我應該要如何如何」說得頭頭是道。但當他自己實際面對狀況時,卻沒辦法很自然的反應出恰當的表現跟合適的行爲。

所以相反的我會建議利用遊戲治療裡「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他自己佈置事件發生的場景,安排故事裡的人事物,讓他自己從頭到尾利用這個舞台佈景的概念,進而講述故事中所發生的細節,當時每一個角色都說了甚麼話?做了甚麼事?讓他自己發掘,當時自己的反應,以及為何如此反應的原因,並且思考是否能有其他的對應或處理方式,這才會成為他自己由內而生的概念跟動力,去解決他所面對的問題。我們再從中給予更多的提問,而不是意見,來讓他有更多的思考機會。

後來我就很常運用這樣的方式來讓他練習,雖然相較於直接提供給孩子方法,這個練習的過程會比較緩慢,但經過這個自我的腦力激盪過程,這些感受與能力才會是他自己的。

對一般的小孩來說,「內在驅動力」的建立其實也不容易,就像我的大兒子有陣子非常沉迷於電玩,越打越上癮,打到停不下來,逼得我們常常只能請他停下來,把時間拿去念點書或拉個琴。有一天他問我,其實他也知道沈迷打電動不好,但打電動的過程很開心,很有成就感,所以就會一直很想玩。而現在雖然沒有打了,可是那並不是他自己的意願,只是大家都覺得打電動不好應該被禁止。

「內在驅動力」的建立在這樣的孩子身上,其實是缺少一個他爲什麼要這樣做的理由,很多家長都是先要求改變小孩的行爲,但卻忽略了仔細去解釋這行爲背後的意義,以及對孩子本身的價值在哪裡。

所以我開始向他解釋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差別,爲什麼很多人選擇流連在網路世界,而不願意去面對真實生活的問題,經過分析他就懂了。有一天他拉完了一整頁新的小提琴譜,興奮的跟我分享,並表示這樣的成就感真的太棒了,很真實而且可以持續很久,甚至讓他開始期待下一次的練習,而不再是被別人逼著去做,也不再會想要藉著打電玩而逃避,沈浸在網路虛擬快速的成就感了。

對於我這個爸爸來說,不論是用了哪一種方式來幫忙我的兩個兒子,所得到的成就感與喜悅都是無與倫比的 這也就是我的內在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