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家長的修煉之路
這次不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想來寫點心情與大家分享一下,家中如果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身為父母應該有的修養與修練。
故事要從學校老師如雪片般飛來的抱怨說起,我們家小哥不是很能讀懂別人的表情跟意圖,所以常被同學告狀他動手打人。例如他自己在玩球時,同學想要一起加入,便主動伸手撥弄了他的球,這位同學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想跟你一起玩」,但在他腦中的圖象卻變為「對方出手撥我的球」,所以他二話不說就會直接打了過去。老師看見後便把他叫來,指責他的行爲傷害了同學,但並沒有進一步去深究發生的真正原因,接著老師便把這兩個小孩隔開,不讓彼此接觸,然而這個小孩其實非常想跟小哥交朋友,所以就三番兩次的找機會來找小哥玩,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小哥被責罵的情況越來越多,也加深了老師的無力感,不但朋友沒交成,也讓小哥更加不喜歡這個同學。

如果當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那麼故事或許可以被改寫,但事到如今小哥已被老師加上一個會欺負跟霸凌同學的罵名,讓我這個爸爸感到相當心疼與擔憂。其實亞斯的孩子比起一般小孩更要來的忠厚老實,舉個小哥最近在辯論課中的表現就可以了解 ,辯論的題目是「我不小心把老師的筆弄壞了,該怎麼辦?」反方的小孩考慮很多,怕被老師罵、怕被家長罵或是怕要花很多錢才賠的起等等的理由,所以他選擇不要告訴老師;但對小哥來說,做錯就是錯了,弄壞了就應該告訴對方並想辦法補償,這就是小哥。在他的心中要說是單向也好,說是固著也罷,他就是不會選擇去傷害別人,這樣的他怎麼會變成了霸凌別人的小孩?也難怪他媽媽聽到老師那樣指責他,瞬間崩潰大哭。她多希望小哥能學會爲自己的行爲做更多的解釋,不要造成別人進一步的誤會。我們想成為一個進步成熟的社會,就應該常常教育大家要怎樣對待這類的小朋友,然而在教育體制內的老師都如此了,又怎麼能期待一般的普羅大眾呢?


我的診所裡,也有一位特殊需求的員工,病人對他在工作上的表現所給的評價落差很大,喜歡他的人覺得他是暖男,不喜歡他的人則是討厭他的不知變通跟冷漠。因爲他看不太懂病人的表情、口語甚至肢體動作代表什麼意義,所以經常被投訴,讓他的主管困擾不已。約談了他多次之後,主管知道了他是亞斯的特質,就細心的敎導他很多應對的方式,但還是遭遇很多的問題,最後事情終於還是到了必須由我來解決的階段。


主管內部會議的結論最終還要需要將他資遣,所以我與他做了最後的約談,約談中他並沒有否定病人對他的抱怨,但令他不解的是,他覺得自己並沒有怎樣,也很認真的在執行並注意主管們的提醒及教他的應對方式,但仍然繼續接收到患者的抱怨。站在老闆的立場我不能不處理他,但站在父母甚至是專業人員的角度上,我是否更應該同理他,這真的是很困難的抉擇,而或許這也就是老師今日的困境吧! 當面對敎室內的秩序維持時,她必須對小哥做出處置,就跟我一樣,如果我不處理也會讓其他人群起效尤,對診所來說不是好事。而當我一手握著他的資遣費,一邊想起小哥時,最後還是選擇收下袋子,再提醒他一些與患者溝通時應該注意的地方,並請主管提供他更多可以利用的策略跟方法,再給他一次機會。
 
事後主管們轉述了這峰迴路轉的會議場面,直說我真的是太有同理心了!下了班我跟太太提到這件事,描述當下浮現在心中的畫面,畫面中的這個員工有可能就是長大後的小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當父母的應該也希望他的老闆能多同理他,一思及此,便令我還是毅然地做出這樣的決定。


我常常在想,有時候我們的一個動心轉念或許會讓他的人生截然不同,換個角度看,或許小哥早一點遇到這個老師也是個福氣,雖然她並不能同理他,但也讓我們提早可以幫助小哥面對這世界的真實,希望他能更快更早的適應這些社交的互動,幸運的話,就能更早找到自己因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