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角色
春假期間安排了跟朋友小孩同遊的旅行,有個朋友的小孩,平常蠻常接觸的,但都僅止於一個飯局的時間,覺得他還算活潑,互動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孩子的媽媽是個認真的人,應該也在孩子的教養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這次旅行4天3夜長時間的相處,卻讓我意外看見這個孩子心靈脆弱的一面,令我有些驚訝與不解。後來我得知,他的爸爸因爲工作的關係長年都在美國,再加上疫情的影響,讓他們已經有很長的時間沒有見面了,疫情發生的時候才4歲,人際互動的復雜度並沒有很高,可能還看不出差異,但現在他已經6歲了,那種寂寞與無助是連我這個外人都能感受的出來。
從小我就一直很疑惑,通常孩子不管什麼事都會先找媽媽,對媽媽的依附感也遠遠大於爸爸,感覺爸爸的角色似乎可有可無,母親節永遠是比父親節來的重要。但為什麼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強調父親角色的重要,也常會說父親如果每天花10分鐘跟孩子相處,對孩子日後的發展有著關鍵且舉足輕重的影響。

當我自己成為了父親,也看到了我這個朋友的小孩,我對這個神奇的敎養角色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也覺得真的應該還給父親這個角色在敎養上應有的地位。父親這個角色的確是複雜多面向的合體,有的人照顧的角色多一些,有的人道德榜樣強一點,有的則是經濟上的提供者⋯所以每個人對於這個角色的解讀都不同。


那為什麼父親10分鐘的參與就能有著無比的爆發力?根據我的觀察,我覺得父親的角色多的是引導與誘發(activator or inducer),他就像化學反應中的輔酶(coenzyme)的角色,小到你可能忽略它的存在,但沒有它萬事不成,試想多少偉大的發明跟發現都在於決定了輔酶在整個反應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父親常藉由遊戲互動,例如打鬧遊戲,來達成引領孩子去面對世界挑戰的目的,看在媽媽的眼裡常是不能容忍的脫序行為。而相較於女兒,父親也會自然的給予男孩更堅難的挑戰、更多的懲罰、更高的衝突與冒險,讓男孩們得到更大的鍛練,可以讓他們增進與其他同儕的競爭能力。這些都是母親這個撫慰角色沒辦法達到的效果,這就是我在這位朋友小孩身上看到的,因為父親角色的不強烈,讓他容易有挫折感,同時較常用逃避來處理問題 ,在面對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會不知所措。


如果你問我,我的父親到底給了我甚麼影響?其實我是說不上來的,也或許如此,我現在在性格上,人際的處理上,或面對困難的態度上才會略顯不足。現在我為人父了,我覺得這麼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小孩自己或是父母親都應該要學習來發現它,並且放大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感受它的存在。


父親的存在,並不是他待在家的時間長短,而是他跟你的互動機會有多少;互動可以是言語的敎養或跟你討論事情,也可以是跟你一起遊戲冒險,更可以是基本的生活照料,都可以是父親存在的足跡。此外,就像在戀愛的時候男朋友最常表達有心的方式就是讓女朋友隨Call隨到。父愛也是,它的可及性與方便度,就會變成另一個被觀察的指標。有時候孩子遇到的困難是稍縱即逝,比方說他想吊上一個他身高構不到的單槓,他需要的就是一個有力的臂膀將他舉起來掛上去,這種可近性的影響往往讓人不會多花時間去感覺它的存在。
 
還有甚麼時候你還能感受到父親的存在?就是你有需要他的時候!這個需求有可能是父親所能提供的有形或無形的資源,比方說學期開始你會需要繳學費,又比方說你想討論一下該選擇哪個課外活動或申請學校,甚至是你的交友關係,都是一種資源的訴求。

根據研究,父親雖然參與的的時間都比母親少,但對孩子日後的認知行爲、行爲適應、友情、成年後的親密關係⋯都有影響,所以能在生活中常常去突顯並且讓孩子感受它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父親的確會是孩子的role model,有時候我們也會不知道該如何自處,而變得權威且有距離感。我常提醒自己要小心操作這樣重要的角色,除了樹立威嚴外,一樣要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與愛;也還是要讓孩子保有該有的自主權,這樣他們的人格發展才會完整。在這次旅行的尾聲,這位媽媽一再的感謝我對他小孩的照顧,她說這些都是他爸爸應該要做的,而這句話的背後,傳達了許多未說出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