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危機來襲!
最近我們家陷入便便危機!
我的小女兒本來就是個敏感又龜毛的小孩,從小就在排便問題上經歷了許多辛苦的奮鬥,而今年暑假可能是心寬體胖排起便來竟順暢到不行,奈何一開學,也不知道是壓力,還是潔癖發作,無論如何就再也大不出來了。

於是我們只好又開始了便便大作戰,除了認真安排她的飲食內容,每餐不但要有雙份的蔬菜,還要加上容易排便的水果,例如火龍果 黑棗汁;並為了一掃暑假放任的生活習慣,開始規律的生活要求,在固定的時間及有強烈胃直腸反射的飯後時間去蹲廁所,但這樣執行一段時間下來仍舊不見起色。

無計可施下,竟然連生飲一湯匙的橄欖油這招都拿出來用了,無奈結果還是一樣,便便仍然不肯屈服。雖然我自己是西醫,但對於孩子的健康問題,我的太太是屬於自然學派的,秉持著能不吃藥就盡量不要吃藥的原則。然而經過了這一番折騰後,最後還是帶著女兒去諮詢了一下兒童腸胃科醫師,讓醫師做一些檢查,確定她的腸胃狀態。醫師掃完腹部超音波後,沒有發現太大的問題,甚至比她上次發生便秘時的狀況還要更好一些。這表示女兒的排便機能正常,可能這一切應該還是與壓力跟習慣有比較大的關係。於是我把女兒帶回家,開始思考接下來的策略。

剛升上中班的女兒是個標準「在家一條龍,出外一條蟲」的小孩,所以在外面的很多行爲需要我們指引她並鼓勵她。就像上廁所一樣,她需要我們跟她討論在學校跟在家裡上廁所的時機,吿訴她哪些行為是有助於她排便順利的。而如果她有一點小小的有關於上廁所的進步,我們能鼓勵她的話會讓她更有成就感。我每天都在絞盡腦汁的思考著這些行為改變技巧,爲了只是能夠讓她養成一個好的排便習慣。

在我的那個年代,爸媽判斷小孩的表現比較兩極,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學業凌駕於其他之上,只要你成績不好,那就是天生的魯蛇,父母比較吝於鼓勵小孩的日常生活表現,更不會去關注小孩的行為改變這檔事。或許是他們擔心鼓勵過頭會變成驕縱與自傲,也或許他們覺得低調是種美德,所以我們都是在自我摸索中跌跌撞撞地走完了我們的年少時光。


時間流轉,我們也成爲了父母,而我們仍舊在摸索。但不同的是對象變成了自己的小孩,摸索的題目變成了如何幫助他們走過他們的年少時光,及更多的自我調適。最近這幾年,正向心理學似乎成為一門親子敎養的顯學,我自己也很喜歡這個概念,而要如何在使用上適當的拿捏,避免如同上一代的父母擔心慣壞孩子的憂慮,有幾件事情我覺得可以跟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與孩子的溝通要盡量趨近於事實,就以排便這檔事為例,便祕有礙健康,同時排便要在馬桶裡而不是就大在褲子上,這些都是不容改變的事實,也是我們要傳遞的價值。所以我們不可以說:「寶貝你很棒,本來都大不出來,現在有大在褲子上,有進步唷!」 而是應該說:「你很棒!終於有大出來了,但是很可惜是大在褲子上 ,如果能夠早一點有感覺,早一點去馬桶上坐著試試看,可能就會成功喔!」


另一件事就是,正向鼓勵的同時也要兼顧一下父母親真正的感受,有時候父母其實已經對排便這個問題心力交瘁了,又要面對清理褲子的煩事,當下是真的無法正面協助小孩分析或開導,這時候何妨不先離開一下,也讓小孩自己靜一靜,消化一下剛剛發生的事情。等到10分鐘後或晚餐時,父母有好的情緒後再來跟小孩討論發生的事,或許是比較恰當的作法。

最後要說的事,教養的本質是小孩,所以我們還是要思考每個小孩的特質,而不是只處理排便這件事情,這樣會陷入「爲什麼別人這樣會做你不會」,「別人可以你卻不行」的情緒裡。就像我女兒一樣,她的個性相當謹慎,從小就不是個好吃好睡的咖,總是有一百個理由,解釋自己爲什麼沒大便,譬如廁所太暗、老師沒提醒她、跟同學玩太開心、真的沒感覺要大便等,然而這些都是她真實的感受,我們應該要將它解讀成她想讓你更加了解她,而不是在找藉口,這樣才能真正發現問題點,進而幫忙她解決。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父母常常容易忽略的就是沒有謝謝小孩的努力,即便她可能只是把分數從0分拉到20分,都有很大的努力成分在裡面,我們需要讓小孩知道,我們看到了,並且感謝她的努力。人家說危機就是轉機,一點也沒錯,一次又一次的便便危機,也給了我更了解女兒的寶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