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給兒子的家書
好久沒提筆寫信了,這種惶恐跟不安的感覺,讓我想起我這個年代的歌手袁培華的一首歌—「我寫不出一首情歌給我最愛的你」。
親愛的兒子:
還記得有一天,你興高采烈的跑來跟我說,你在學校的某個項目中獲得了超高的好成績,連高年級的學長姐都在驚嘆這個作品怎麼能表現得這麼好,紛紛開始關注這個低年級的小子究竟是誰。
我聽著你的分享,開心的嘴角微微上揚,內心充滿著驕傲。沒想到,卻聽見你接著說:「爸爸,我決定我要放棄數學了!因為我長大要當個設計師,我想我再也用不到數學了,所以不學或學不好也沒關係。」
本以為你只是說說而已,當下我也沒太在意。結果沒多久後,我接到你媽媽傳來的超長簡訊,向我投訴你如何真實的「放棄數學」。你真的是壓根沒在管這個學科,老師教的你完全當做沒聽到,更不用提複習了!即使考試到了,你也不準備就直接去應試,完全憑你國小 5 年級的程度去解 6 年級的題目。知道了這些之後,令我簡直氣炸了!
對於號稱「數學是畢生最愛學科」的爸爸來說,你的放棄對我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我偷偷的深吸一口氣,腦子裡開始思考如何拯救你。
爸爸是個邏輯因果敎育下的產物,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一定先經過結果的分析與判斷,然後才下決定。然而當我有了你,並選擇讓你在美式敎育體系下成長後,我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新式敎育的衝擊。
你的學校鼓勵自然邏輯,什麼事情都讓你們自己動手體驗,不預先告知因果,也不主動幫忙,目的是要讓你們對於學習變得有品味,而且懂得感激。「有品味」是希望你們能了解自己,知道怎樣的學習方式跟內容對自己是合適的;「懂得感激」更是有別於爸爸年代的填鴨式敎學,老師不會單方面的將資訊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只是理所當然的內容吃到飽,而是輔導學生去找尋問題,並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這樣你們才不會只知批評而不思感激。
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和你,在相處時往往會產生理念上的差異,就像我從沒想到你會對我說出要放棄數學的誠懇告白一樣。這些差異重重的打了我腦袋一下,讓我頓時不知道要怎麼回應你。
所以,我做了件蠢事。
我用你最愛的足球來懲罰你!因為我覺得你不應該放棄學業,同時你也花太多時間在練球了。然而,在我話一說出口的瞬間,你的情緒就跌落到谷底,沮喪的不願意再跟我討論你為什麼要放棄這個學科。
這時我才發現,我的行為不但沒有將你導向我預期中的自我反省,反而讓你關閉了溝通的那扇門,隔絕了門外這個更不知所措的老爸我。
你的反應促使我開始思考,我應該怎麼做才會比較好。然後我想起,最近在Ted talk上看到郝廣才與大家分享孩子夢想有多大的演講,他說每個孩子的夢想都像一雙隱形的翅膀,如果父母能善加引導,這雙翅膀便可以帶著孩子像老鷹一般展翅高飛;但如果我們用錯方法,束縛了翅膀飛翔的機會,那麼他就會只能變成一隻雞的翅膀,充其量也只能烤來吃。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父母的反應」,通常父母會因爲忙碌而虛應故事,但更多的時候,其實是父母太懶了,懶得去思考就隨便回答。
這樣回想起來,當時我好像真的是懶了。我懶得問你理由,也懶得給你解釋的機會,更懶得想辦法來幫忙你。
所以我用了最簡便的方式,直接命令你不准再去踢足球。這樣缺乏結構式的回答,當然得到的就是你對我的不諒解與害怕。你怕再跟我表達你內心真正的想法,也無法諒解我為什麼要這麼生氣。
除了懶之外,我也必須承認,我對你還不夠了解。對父母而言,察覺到孩子開始展現自己不了解的樣貌,是件有點震驚和失落的事。因為我不了解,所以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我無法做出適合你的引導和回應,只能一味的希望你盡快回心轉意,馬上答應我你會好好的學數學。
最近,podcast很流行,這讓爸爸想起一個朋友,一個對於「看」書有障礙,只能「聽」書的朋友。他對靜態文字的輸入是無感的,但聲音的輸入對他很有意義。如果在他那個年代有像「得到」這樣的app,可以把知識轉化為聲音傳達給他,他可能會吸收得更好。可惜當年他的父母並不理解,也無從引導,所以他的求學之路走得非常辛苦,直到他自己出了社會,才真正的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方式。
我也很喜歡使用iPad搭配觸控筆,以書寫代替打字,既能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又能保有手寫的筆觸與感覺。這也讓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的學習方式,是凡事都要真的寫過一遍,才能刻進他的腦海裡。
那我自己呢?我想了想,我似乎是屬於天馬行空的人,我的邏輯思考跟記憶都可以飄在半空中,不需要任何固定的型式或方式來學習。
所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就像我們去做智力測驗,也不僅是單一面向的評判,而是包含了問題重組、語文推理、文法運用、空間想像、數的能力,甚至還加上分析的能力。這些面向的重點不是總分的高低,更多的是要建構出個人特質,有些人在語文方面表現傑出,有些人是邏輯思考的強將,更有些人很有立體空間的概念。
重視每個人的獨特性,這就是新式敎育的精神。
反思到這裡,爸爸真的覺得很對不起你。爸爸覺得抱歉的是,當時我沒有試著去了解你,分析哪一種學習方式最適合你。或許你需要的幫忙,不在於我教你怎麼解數學題或背公式,而在於我如何去引導你,讓你學會用你最擅長的方式來學習。
在陪伴你成長的過程裡,我並不反對新式教育中讓小孩自己探索的理念,但坦白說我曾經感到不解,甚至沒辦法接受當孩子遇到碰撞時,自己只能當個旁觀者。
所以,親愛的兒子我要謝謝你,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找到了深刻的答案。
兒子!爸爸決定要讓你繼續踢球了,這個決定並不是要修補我犯的錯誤,而是我希望你繼續保有對某個興趣的強大動力與熱情,因為這對一個人的定義是很重要的。
在真實的人生中,當我們描述某個人是個學生,這是用他的工作或身分定義他,看不出他實際上是個怎樣的人,但如果我們說某個人是個喜歡製作模型玩具的學生,那就有很多討論的空間了。有人會說他應該很有耐性,因為做模型要長時間投入;有人會說他一定很有藝術天分,因為做模型也是一種創作。經過這一連串的討論,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形塑出來了。
所以,興趣是可以定義一個人的,當你在培養興趣的同時,其實你是在找尋你自己,發現你自己的特質。學習了解自己,這才是人生重要的過程!所以,爸爸不會再用限制你興趣發展的方式去強迫你學習,因爲這樣是讓你少了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興趣是可以讓人日以繼夜的,但爸爸還是要告訴你,課業和工作是你的必要手段或方法。他們可能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但它們能支持你去完成你的興趣。如果興趣是你的目的地,那學業或工作就是幫助你抵達目的地的過程。
親愛的兒子,我常在思考我用這樣的方式敎養你是對或不對?是讓你自己去闖?還是我當個過來人跟你分享;是讓你自己去感受?還是我直接告訴你體驗後的答案;是讓你自己去承受後果?還是我事先就阻止你。
結論是,我還是會捨不得你去冒險,但我也會去思考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愛你的老爸留
還記得有一天,你興高采烈的跑來跟我說,你在學校的某個項目中獲得了超高的好成績,連高年級的學長姐都在驚嘆這個作品怎麼能表現得這麼好,紛紛開始關注這個低年級的小子究竟是誰。
我聽著你的分享,開心的嘴角微微上揚,內心充滿著驕傲。沒想到,卻聽見你接著說:「爸爸,我決定我要放棄數學了!因為我長大要當個設計師,我想我再也用不到數學了,所以不學或學不好也沒關係。」
本以為你只是說說而已,當下我也沒太在意。結果沒多久後,我接到你媽媽傳來的超長簡訊,向我投訴你如何真實的「放棄數學」。你真的是壓根沒在管這個學科,老師教的你完全當做沒聽到,更不用提複習了!即使考試到了,你也不準備就直接去應試,完全憑你國小 5 年級的程度去解 6 年級的題目。知道了這些之後,令我簡直氣炸了!
對於號稱「數學是畢生最愛學科」的爸爸來說,你的放棄對我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我偷偷的深吸一口氣,腦子裡開始思考如何拯救你。
爸爸是個邏輯因果敎育下的產物,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一定先經過結果的分析與判斷,然後才下決定。然而當我有了你,並選擇讓你在美式敎育體系下成長後,我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新式敎育的衝擊。
你的學校鼓勵自然邏輯,什麼事情都讓你們自己動手體驗,不預先告知因果,也不主動幫忙,目的是要讓你們對於學習變得有品味,而且懂得感激。「有品味」是希望你們能了解自己,知道怎樣的學習方式跟內容對自己是合適的;「懂得感激」更是有別於爸爸年代的填鴨式敎學,老師不會單方面的將資訊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只是理所當然的內容吃到飽,而是輔導學生去找尋問題,並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這樣你們才不會只知批評而不思感激。
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和你,在相處時往往會產生理念上的差異,就像我從沒想到你會對我說出要放棄數學的誠懇告白一樣。這些差異重重的打了我腦袋一下,讓我頓時不知道要怎麼回應你。
所以,我做了件蠢事。
我用你最愛的足球來懲罰你!因為我覺得你不應該放棄學業,同時你也花太多時間在練球了。然而,在我話一說出口的瞬間,你的情緒就跌落到谷底,沮喪的不願意再跟我討論你為什麼要放棄這個學科。
這時我才發現,我的行為不但沒有將你導向我預期中的自我反省,反而讓你關閉了溝通的那扇門,隔絕了門外這個更不知所措的老爸我。
你的反應促使我開始思考,我應該怎麼做才會比較好。然後我想起,最近在Ted talk上看到郝廣才與大家分享孩子夢想有多大的演講,他說每個孩子的夢想都像一雙隱形的翅膀,如果父母能善加引導,這雙翅膀便可以帶著孩子像老鷹一般展翅高飛;但如果我們用錯方法,束縛了翅膀飛翔的機會,那麼他就會只能變成一隻雞的翅膀,充其量也只能烤來吃。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父母的反應」,通常父母會因爲忙碌而虛應故事,但更多的時候,其實是父母太懶了,懶得去思考就隨便回答。
這樣回想起來,當時我好像真的是懶了。我懶得問你理由,也懶得給你解釋的機會,更懶得想辦法來幫忙你。
所以我用了最簡便的方式,直接命令你不准再去踢足球。這樣缺乏結構式的回答,當然得到的就是你對我的不諒解與害怕。你怕再跟我表達你內心真正的想法,也無法諒解我為什麼要這麼生氣。
除了懶之外,我也必須承認,我對你還不夠了解。對父母而言,察覺到孩子開始展現自己不了解的樣貌,是件有點震驚和失落的事。因為我不了解,所以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我無法做出適合你的引導和回應,只能一味的希望你盡快回心轉意,馬上答應我你會好好的學數學。
最近,podcast很流行,這讓爸爸想起一個朋友,一個對於「看」書有障礙,只能「聽」書的朋友。他對靜態文字的輸入是無感的,但聲音的輸入對他很有意義。如果在他那個年代有像「得到」這樣的app,可以把知識轉化為聲音傳達給他,他可能會吸收得更好。可惜當年他的父母並不理解,也無從引導,所以他的求學之路走得非常辛苦,直到他自己出了社會,才真正的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方式。
我也很喜歡使用iPad搭配觸控筆,以書寫代替打字,既能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又能保有手寫的筆觸與感覺。這也讓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的學習方式,是凡事都要真的寫過一遍,才能刻進他的腦海裡。
那我自己呢?我想了想,我似乎是屬於天馬行空的人,我的邏輯思考跟記憶都可以飄在半空中,不需要任何固定的型式或方式來學習。
所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就像我們去做智力測驗,也不僅是單一面向的評判,而是包含了問題重組、語文推理、文法運用、空間想像、數的能力,甚至還加上分析的能力。這些面向的重點不是總分的高低,更多的是要建構出個人特質,有些人在語文方面表現傑出,有些人是邏輯思考的強將,更有些人很有立體空間的概念。
重視每個人的獨特性,這就是新式敎育的精神。
反思到這裡,爸爸真的覺得很對不起你。爸爸覺得抱歉的是,當時我沒有試著去了解你,分析哪一種學習方式最適合你。或許你需要的幫忙,不在於我教你怎麼解數學題或背公式,而在於我如何去引導你,讓你學會用你最擅長的方式來學習。
在陪伴你成長的過程裡,我並不反對新式教育中讓小孩自己探索的理念,但坦白說我曾經感到不解,甚至沒辦法接受當孩子遇到碰撞時,自己只能當個旁觀者。
所以,親愛的兒子我要謝謝你,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找到了深刻的答案。
兒子!爸爸決定要讓你繼續踢球了,這個決定並不是要修補我犯的錯誤,而是我希望你繼續保有對某個興趣的強大動力與熱情,因為這對一個人的定義是很重要的。
在真實的人生中,當我們描述某個人是個學生,這是用他的工作或身分定義他,看不出他實際上是個怎樣的人,但如果我們說某個人是個喜歡製作模型玩具的學生,那就有很多討論的空間了。有人會說他應該很有耐性,因為做模型要長時間投入;有人會說他一定很有藝術天分,因為做模型也是一種創作。經過這一連串的討論,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形塑出來了。
所以,興趣是可以定義一個人的,當你在培養興趣的同時,其實你是在找尋你自己,發現你自己的特質。學習了解自己,這才是人生重要的過程!所以,爸爸不會再用限制你興趣發展的方式去強迫你學習,因爲這樣是讓你少了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興趣是可以讓人日以繼夜的,但爸爸還是要告訴你,課業和工作是你的必要手段或方法。他們可能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但它們能支持你去完成你的興趣。如果興趣是你的目的地,那學業或工作就是幫助你抵達目的地的過程。
親愛的兒子,我常在思考我用這樣的方式敎養你是對或不對?是讓你自己去闖?還是我當個過來人跟你分享;是讓你自己去感受?還是我直接告訴你體驗後的答案;是讓你自己去承受後果?還是我事先就阻止你。
結論是,我還是會捨不得你去冒險,但我也會去思考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愛你的老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