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每月健康與發展—11個月
此月份有
  • 發展與互動
    • 踏出第一步
    • 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詞
    • 嘗試和大人吃一樣的飯
  • 健康與照護
    • 赤腳與選購鞋子
    • 足弓與扁平足
    • 漸進式離乳
恭喜寶寶即將要滿一周年了,也代表著身為父母的您們要滿一歲囉,爸爸媽媽一歲生日快樂。回顧這一年,育兒的點點滴滴早已無法言語,但,是值得的吧?!別忘了在把屎把尿的同時也好好去享受為人父母的第一個週年慶吧!
 

踏出第一步

一歲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階段里程,各發展面項的第一次都會在一歲左右開始陸續發生。

您可能不敢相信,明明昨天還在爬行扶走的寶寶,今天怎麼就自己放手獨站,甚至還嘗試跨出幾步,雖然最後依舊跌倒撞到哭得唏哩嘩啦,不過寶寶的勇氣與勇敢真值得嘉獎阿。



這一步其實來自寶寶這年中一點一滴的學習累積:從新生兒時期的「趴姿活動」讓頭頸部有足夠的力量可維持直立也增加了上背部的力氣 、四五個月「翻身」讓軀幹具有活動度及力量 、六七八個月的「坐與爬」讓軀幹及下背部具有足夠的力量有助於寶寶直立站起 、九十十一個月的「扶站扶走」,增加寶寶雙腳交替協調的動作與力量,這一步真的得來不易,對家人對寶寶都是最豐收的果實。

儘管如此,每位寶寶的發展速度都不太一樣,在一歲半前學會獨立走都還在可接受的發展範圍內,我們不需要刻意去加速寶寶學會走路,也不用預期寶寶何時可以達成獨立放手走的目標,只要提供寶寶安全的探索環境,放手不過度保護,就算寶寶跌倒了給予他鼓勵及擁抱,當寶寶身心都準備好了就會勇敢的踏出屬於他的第一步。

 

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詞

或許您可以和家人開個賭盤,猜猜寶寶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詞會是什麼?

也許是最愛的人,是爸爸、媽媽還是嬤?也許是喜歡的食物,是飯、麵還是水?也許是最愛的玩具,是車車還是球?也許….也許這些都不是,是其他出乎你們意料的字詞喔!



寶寶是從離開媽媽子宮的那一刻起便開始開啟語言溝通的發展,會操弄自己的發聲器官發出哭聲來表示需求四五個月會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表達其情緒,也會對他人咿咿呀呀的互動

此外,寶寶在每次的喝奶、吃副食品、甚至是口腔清潔中,寶寶口腔吸吮、咀嚼、吞嚥的動作,都對寶寶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詞很有幫助 。

寶寶說出第一個有意義字的時間,通常是出現在10到18個月大,並且必須要先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後,才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字詞 。

語言溝通是伴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您與寶寶每天洗澡、穿衣服、去公園玩、一起去超市買菜的生活對話,從自然的情境下學習到物品的字詞,都會是寶寶最棒的語言學習機會。

 

嘗試和大人吃一樣的飯

此階段的寶寶,「吃」也進步許多,在口腔動作的能力上已經可以開始和大人吃一樣固體的食物了,當然也不是指大人吃什麼寶寶就跟著吃,畢竟就大人食物口味而言,對寶寶來說仍就太過度重油重鹹了,和大人一起吃飯時,口味仍需要調整一下,像是烹煮時寶寶那份不額外調味、或是將餐桌上的菜餚用熱水燙過,去油去鹹後再給寶寶等等。



雖然寶寶口腔動作能力足夠咬固體食物了,不過寶寶的牙齒少及嘴巴仍較小,還是需要視餐桌上的食材再用剪刀剪碎或剪成丁塊狀,以利寶寶咀嚼。

對大人來說,吃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對寶寶來說需要花一年多的時間慢慢地學習與練習寶寶從嚐試不同的食物味道與質地,學習到口腔內可有不同的感覺存在並且搭配舌頭、下顎的口腔動作協調地咀嚼食物並吞下

在每日每餐的練習,每次進食都讓寶寶口腔感覺動作能力越趨成熟。

另外,餐具的使用,在吃飯上也很重要,副食品時期或許大多數是以大人拿湯匙餵食為主,一歲開始可以開始輔助寶寶自己拿湯匙進食,雖然寶寶一定會用的亂七八糟:拿湯匙把玩、直接用手抓食物、湯匙對不準嘴巴、湯匙舀飯菜灑落、手臉口與滿桌滿地都是飯菜等等,但這一切的必經過程會促進寶寶手部小肌肉的精細動作與生活自理的能力,是奠定寶寶獨立進食的基礎 

您可以備好寶寶的圍兜兜、桌上鋪餐墊、餐桌餐椅下鋪報紙,讓寶寶和您們一同用餐,藉由大人的用餐示範,寶寶自己吃時也會透過觀察模仿學習到該如何吃飯,在自然的情境下練習,不強迫不督促,建立愉快地吃飯氣氛,讓寶寶喜歡上吃飯。

 

赤腳與選購鞋子                                                                      



寶寶在學步時期,家長們很擔心寶寶腳會受傷,會猶豫到底要不要幫寶寶穿鞋子啊?以及要穿怎麼樣的鞋子呢?
 

我們可以依照寶寶的動作能力來分:
 

此階段的寶寶大部分還是以爬行為主,會爬至一處後扶物站起來及扶傢俱走 ,當在寶寶在扶站學走時期,最好的方式是讓寶寶赤腳行走,不僅安全也有助於刺激寶寶的足底神經,讓寶寶走路踏步都有感覺神經回饋至大腦,幫助寶寶自我學習去調節足底抓地力及平衡反應。不過若是外出,要讓寶寶扶站行走時,為了保護寶寶的小腳則需要穿鞋子保護足底。此時選鞋的重點則放在舒適、透氣、柔軟、保暖(冬天),能保護住寶寶的腳即可。
 

此階段寶寶已能自己獨站以及自己放手走幾步但仍不穩,此時在家中仍以赤腳走路為主,外出穿鞋子選擇重點是防滑舒適,鞋底有支撐力,但整雙鞋仍需要以柔軟為主。
 

此階段寶寶獨立放手走已走得比較穩了,在家已可以都以行走為主要移動方式。在家中地板乾淨仍建議可以赤腳行走,但若冬天擔心地板較冰涼,則可以穿著防滑、舒適保暖的鞋子在室內行走。此階段寶寶外出行走可以嘗試走不同質地的路面,像是柏油路、草地等,此時外出鞋的選擇重點則需要包覆性夠、鞋底與鞋跟有穩固的支撐、鞋底需有彈性、鞋墊柔軟的外出鞋,就能讓寶寶的腳在外行走也能有所保護。


家長可依照上述寶寶動作的階段為寶寶挑選鞋款,另外,鞋子的尺寸不要完全合腳也不要太大,僅需要比寶寶腳長再多1公分左右即可,而且穿鞋時需要穿襪子,避免寶寶的腳在鞋裡摩擦。

 

足弓與扁平足


腳掌內側彎彎弧型的地方就是「足弓」,它可以幫助支撐及平均分散整個身體的重量,在走路時也能吸震避免過度震盪,如果足弓在平躺或是站立時消失或塌陷了,這個現象就稱為「扁平足」。

不過學步期寶寶的腳掌都是平平的,足弓還沒有形成,這是正常的,足弓大多是從兩歲左右開始發展,至六歲甚至至十歲才會趨於成熟。此階段大人僅需要提供安全乾淨的環境,多讓寶寶赤腳行走,赤腳接觸不同材質質地的地面,像是沙灘、草地等,外出行走可穿鞋保護,靜待寶寶的足弓出現即可。

另外,寶寶的體重不宜過胖,當站立時足部過多承重會不易足弓的形成與發育。
 

家長可在寶寶兩歲後再持續觀察寶寶足部及走路的狀況,可看寶寶走路是否容易累、易跌倒、腳常痠等等,而扁平足又可分為功能性扁平足及結構性扁平足:
 

一、功能性扁平足

在足部未承重狀況是會有足弓出現,但站立承重時則又會扁塌,在六歲前足弓可以經由足底的動作練習或是鞋墊的輔助等,幫助足弓發育的越來越好。
 

二、結構性扁平足

即使沒有踩地承重足弓也都是扁塌的,甚至從後側看寶寶的小腿跟足跟未成一直線,已有偏斜,就需要至醫院找小兒骨科、復健科醫師就診檢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