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每月健康與發展—9個月
此月份有
- 發展與互動:
- 聽懂語氣及自己名字
- 動作手勢表達
- 健康與照護:
- 了解寶寶氣質
- 睡眠作息
育兒方式百百種,再多的育兒寶典,也比不上最了解孩子的您。相信自己,您已是照顧您孩子的專家了。
寶貝的小名叫什麼呢?
您在呼叫寶寶名字時,寶寶有時會開心地轉頭對你笑,有時又沒理,您可能會疑惑寶寶到底知不知道這是自己的名字呢?!
九個月的寶寶就是一個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於每天常用的語詞搭配當下的情境狀態,寶寶是可以聽懂的,像是爸爸出門上班時說”bye-bye”、用湯匙餵副食品時”ㄚ~ㄇㄢ~”、換尿布時說”布布”……等等,而其他與自身較不相關的繪本、圖卡中的語彙,或是大人和他說的生活規範及做人處事的道理等寶寶則不見得能理解。
您與寶寶在溝通互動的過程中,可以使用簡易語詞及手勢動作表情搭配說話的語氣,讓寶寶能更清楚大人想表達的意思 ,像是寶寶喝水時故意吐水玩水,您可以用皺眉的表情、生氣的語氣搭配伸食指搖搖告訴寶寶”nono~不可以吐水”,讓寶寶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可以,並引導他正確喝水的方式。
自我名字的理解,5至6個月的寶寶就會有所反應了 ,不過有時可能是對大人叫喚名字的聲音有反應或是只知道自己的小名,但不知道自己的全名,家長在確認寶寶是否能理解自己的名字時,有時可叫喚其他人的名字看看寶寶是否也有反應。
讓寶寶學習認識自己名字時,大人們需統一叫喚寶寶名字的名稱,讓寶寶知道原來這名稱就是自己的名字,以免寶寶混亂。
另外,使用遊戲的方式讓叫喚名字是有意義有趣的,像是用鏡子搭配寶寶名字的叫喚,幫助寶寶對自我概念的認識 、叫喚名字搭配肢體動作舉手”有”或是玩名字蘿蔔蹲的遊戲,都可以讓寶寶覺得學習名字是好玩又有趣的。
熟悉寶寶的照護者,會讀懂寶寶肢體語言的訊息,像是寶寶雙手抬起朝向大人,寶寶是想向大人表示想要”抱抱”、和寶寶玩超人飛飛遊戲後,再度動動揮揮雙手手臂,是想向大人表示”還要再玩”……等等,雖然寶寶沒有用口語語言表達,不過從寶寶自身的肢體動作中可以看出寶寶會使用肢體動作表達需求及意願。
大人可以針對您讀懂寶寶的需求作回應,”你要抱抱阿~(並抱起寶寶說”抱抱”)”、”喔~~還要再一次(帶寶寶再超人飛一次)”。
手勢的表達比肢體語言表達更有明確的意義,像是bye-bye時會揮手、好棒時會拍拍手……等,此時也代表寶寶對於情境詞彙的理解更進步了,聽懂後自己做出動作。
當寶寶有任何肢體語言出現時,您可以嘗試理解看看寶寶想要傳達的意思是什麼?您可以使用口語和他對話回應,除了可以滿足到寶寶的需求外也可以讓寶寶知道口語表達的字詞該如何說喔!
寶寶的先天氣質,其實從出生就已經決定了,家長可以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慢慢觀察,氣質沒有好與壞之分,了解寶寶的氣質提供合適的照護方式,您與寶寶的生活會更愉快自在。
根據美國A. Thomas和S. Chess兩位醫師的理論,將先天氣質分為九大面向及適合的照護方式如下:
1. 活動量:是指寶寶在一天的時間當中,動作節奏的快慢、活動頻率的多寡、活動幅度的大小等。
2. 規律性:是指寶寶的生理機能,是否具有規律性,如:飲食或排泄數量的多寡、睡眠時間的長短等。
3. 趨避性:是指寶寶對於「第一次」所接觸的人事物或地方,表現出樂於接受(趨)或退縮拒絕(避)的態度。
4. 適應性:是指寶寶接受、適應新的人事物之難易程度,和所需要的時間長短。
5. 反應強度:是指寶寶對內在和外在刺激的反應程度,包含言語、動作、情緒表現等的強度。反應強度強的寶寶,喜怒哀樂的表現程度會較誇張明顯,哭很大聲或笑很開心。
6. 情緒本質:是指寶寶在一天清醒的時間中,所表現出的正面情緒(如:快樂、友善、興奮)和負面情緒(如:生氣、忌妒、難過)的比例。
7. 堅持度:是指寶寶對於正在做或正想做的事情,當遇到困難或阻礙時,會繼續維持原活動,或就此放棄活動的傾向。
8. 注意力分散度:是指當寶寶正在做某件事時,是否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如:聲音、光線、人事物的變化)而無法專心。
9. 反應閾(敏感度):是指寶寶對於外在環境的察覺程度,包含感官(視、聽、嗅、味、觸、前庭與本體覺等)和社會知覺(察言觀色)。
先天氣質是天生的,它可被環境影響,也可以從教養方式中被調整,隨著寶寶長大,環境的影響會變得更重要。
若您發現在帶養寶寶過程中,寶寶的某項氣質很難調整適應甚至已經造成家庭生活上很大的不便,建議您可以與熟悉寶寶的小兒科醫師進行討論及諮詢,看看寶寶是否有其他疾病、發展遲緩等因素影響。
您的寶寶有一定的規律作息了嗎?該如何建立寶寶的作息呢?記住睡眠作息的概念,幫助寶寶可以睡好好、吃飽飽、玩得開心沒煩惱。
聽懂語氣及自己名字
寶貝的小名叫什麼呢?
您在呼叫寶寶名字時,寶寶有時會開心地轉頭對你笑,有時又沒理,您可能會疑惑寶寶到底知不知道這是自己的名字呢?!
九個月的寶寶就是一個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於每天常用的語詞搭配當下的情境狀態,寶寶是可以聽懂的,像是爸爸出門上班時說”bye-bye”、用湯匙餵副食品時”ㄚ~ㄇㄢ~”、換尿布時說”布布”……等等,而其他與自身較不相關的繪本、圖卡中的語彙,或是大人和他說的生活規範及做人處事的道理等寶寶則不見得能理解。
您與寶寶在溝通互動的過程中,可以使用簡易語詞及手勢動作表情搭配說話的語氣,讓寶寶能更清楚大人想表達的意思 ,像是寶寶喝水時故意吐水玩水,您可以用皺眉的表情、生氣的語氣搭配伸食指搖搖告訴寶寶”nono~不可以吐水”,讓寶寶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可以,並引導他正確喝水的方式。
自我名字的理解,5至6個月的寶寶就會有所反應了 ,不過有時可能是對大人叫喚名字的聲音有反應或是只知道自己的小名,但不知道自己的全名,家長在確認寶寶是否能理解自己的名字時,有時可叫喚其他人的名字看看寶寶是否也有反應。
讓寶寶學習認識自己名字時,大人們需統一叫喚寶寶名字的名稱,讓寶寶知道原來這名稱就是自己的名字,以免寶寶混亂。
另外,使用遊戲的方式讓叫喚名字是有意義有趣的,像是用鏡子搭配寶寶名字的叫喚,幫助寶寶對自我概念的認識 、叫喚名字搭配肢體動作舉手”有”或是玩名字蘿蔔蹲的遊戲,都可以讓寶寶覺得學習名字是好玩又有趣的。
動作手勢表達
寶寶語言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哭是寶寶最原始的表達方式之一,此時期寶寶雖然還不會用口語說出有意義的語言,但他們已經會使用牙牙學語、動作手勢等試圖和大人溝通來表示自己的意見想法 。熟悉寶寶的照護者,會讀懂寶寶肢體語言的訊息,像是寶寶雙手抬起朝向大人,寶寶是想向大人表示想要”抱抱”、和寶寶玩超人飛飛遊戲後,再度動動揮揮雙手手臂,是想向大人表示”還要再玩”……等等,雖然寶寶沒有用口語語言表達,不過從寶寶自身的肢體動作中可以看出寶寶會使用肢體動作表達需求及意願。
大人可以針對您讀懂寶寶的需求作回應,”你要抱抱阿~(並抱起寶寶說”抱抱”)”、”喔~~還要再一次(帶寶寶再超人飛一次)”。
手勢的表達比肢體語言表達更有明確的意義,像是bye-bye時會揮手、好棒時會拍拍手……等,此時也代表寶寶對於情境詞彙的理解更進步了,聽懂後自己做出動作。
當寶寶有任何肢體語言出現時,您可以嘗試理解看看寶寶想要傳達的意思是什麼?您可以使用口語和他對話回應,除了可以滿足到寶寶的需求外也可以讓寶寶知道口語表達的字詞該如何說喔!
了解寶寶氣質
每位寶寶都有自己的個性及先天氣質,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先天氣質是指寶寶天生的行為方式和對外界環境及刺激的反應模式,包括情緒、感受、應對方式和行為模式。寶寶的先天氣質,其實從出生就已經決定了,家長可以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慢慢觀察,氣質沒有好與壞之分,了解寶寶的氣質提供合適的照護方式,您與寶寶的生活會更愉快自在。
根據美國A. Thomas和S. Chess兩位醫師的理論,將先天氣質分為九大面向及適合的照護方式如下:
1. 活動量:是指寶寶在一天的時間當中,動作節奏的快慢、活動頻率的多寡、活動幅度的大小等。
- 活動量高
- 家長需留意寶寶活動時的安全。
- 給予足夠的放電時間消耗精力。
- 動態活動後再給予靜態活動,讓寶寶可靜下來。
- 睡前不宜有太興奮的活動。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可樂或甜食)。
- 活動量低
- 可安排固定時間,帶寶寶從事一些體能活動或戶外活動。
2. 規律性:是指寶寶的生理機能,是否具有規律性,如:飲食或排泄數量的多寡、睡眠時間的長短等。
- 規律性高
- 寶寶規律性高比較好照顧,但偶爾也需要幾次和平時不太一樣的規律性,看看寶寶是否能適應。
- 規律性低
- 寶寶規律性低,大人照顧會比較辛苦,隨著寶寶長大,規律性會隨生活習慣逐漸養成。
3. 趨避性:是指寶寶對於「第一次」所接觸的人事物或地方,表現出樂於接受(趨)或退縮拒絕(避)的態度。
- 樂於接受 (趨)
- 寶寶較無危險意識,需大人明確告知事物的危險性。
- 基於安全考量,有時需給予寶寶明確的限制。
- 退縮拒絕 (避)
- 寶寶會比較怕生,若寶寶對於新事物不要則不強迫。
- 可以用寶寶熟悉的事物搭配新事物讓寶寶比較不會那麼害怕,再逐步提高寶寶對新事物的接受度。
4. 適應性:是指寶寶接受、適應新的人事物之難易程度,和所需要的時間長短。
- 適應性高
- 適應性高的寶寶比較好照顧,但若是要養成寶寶的生活習慣,則不建議一直變換習慣規定。
- 適應性低
- 有變動的安排可先事先預告寶寶,並給予寶寶適應的時間。
- 適應時讓寶寶熟悉的人陪伴一起適應。
5. 反應強度:是指寶寶對內在和外在刺激的反應程度,包含言語、動作、情緒表現等的強度。反應強度強的寶寶,喜怒哀樂的表現程度會較誇張明顯,哭很大聲或笑很開心。
- 反應強度高
- 先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事先預防,避免高強度的情緒突發出現。
- 面對寶寶的高強度的負面情緒時,家長先需自己冷靜,教養態度需一致,不順應孩子允許允求。
- 轉移注意力或是陪伴教導孩子情緒的處理方式。
- 反應強度低
- 寶寶反應強度低,其需求較易被大人忽略,大人需主動關心。
- 鼓勵寶寶表達其內心的需求及想法。
6. 情緒本質:是指寶寶在一天清醒的時間中,所表現出的正面情緒(如:快樂、友善、興奮)和負面情緒(如:生氣、忌妒、難過)的比例。
- 正向情緒本質
- 寶寶很樂觀正向,大多不需要調整。
- 負向情緒本質
- 需大人多觀察寶寶的情緒表現,在負面情緒來時給予寶寶支持陪伴,幫寶寶說出其心情,同理他。
7. 堅持度:是指寶寶對於正在做或正想做的事情,當遇到困難或阻礙時,會繼續維持原活動,或就此放棄活動的傾向。
- 堅持度高
- 給予寶寶時間,從嘗試錯誤中探索。
- 引導遇到挫折時可以解決的方式。
- 有時給予時間限制,讓寶寶暫停一下後再繼續。
- 堅持度低
- 陪伴寶寶一起遊戲,鼓勵將事情完成,不放棄。
- 慢慢找到寶寶有興趣的事物,延長對該事物的遊戲時間。
8. 注意力分散度:是指當寶寶正在做某件事時,是否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如:聲音、光線、人事物的變化)而無法專心。
- 注意力分散度高 (易分心)
- 調整環境,減少環境中易造成分心的人事物。
- 注意力分散度低
- 寶寶會很專心在一件事上,但當要轉換至下一件事時,會不願意轉換,需事先預告及限定時間就做上一件事的收尾結束。
9. 反應閾(敏感度):是指寶寶對於外在環境的察覺程度,包含感官(視、聽、嗅、味、觸、前庭與本體覺等)和社會知覺(察言觀色)。
- 反應閾高 (不敏感)
- 提醒寶寶觀察四周環境狀況。
- 留意寶寶安全。
- 反應閾低 (較敏感)
- 依寶寶敏感需求進行調整,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可以慢慢減敏感。
- 對於前庭覺敏感,在公園遊戲或進行扶抱高的動作時,需緩慢。
先天氣質是天生的,它可被環境影響,也可以從教養方式中被調整,隨著寶寶長大,環境的影響會變得更重要。
若您發現在帶養寶寶過程中,寶寶的某項氣質很難調整適應甚至已經造成家庭生活上很大的不便,建議您可以與熟悉寶寶的小兒科醫師進行討論及諮詢,看看寶寶是否有其他疾病、發展遲緩等因素影響。
睡眠作息
相較於零至三個月的新生兒時期,此時期寶寶的作息已開始會出現規律性,寶寶清醒的時間已比新生兒時期長,睡醒喝飽後維持清醒玩耍的時間可以持續3小時左右,夜晚的長睡眠時間可達9至12小時。
您的寶寶有一定的規律作息了嗎?該如何建立寶寶的作息呢?記住睡眠作息的概念,幫助寶寶可以睡好好、吃飽飽、玩得開心沒煩惱。
-
不是白天不睡,晚上就會睡得好:
-
白天有睡意時,就去躺床睡:
太累時反而是不容易入睡的,寶寶清醒時間可讓寶寶盡情玩耍放電,不過家長需適時觀察寶寶想睡的行為徵兆,像是打呵欠、揉眼睛、搓耳朵、每項玩具都玩一下下就不玩了等等,當寶寶有睡意時就帶至房間躺躺睡,讓寶寶遠離玩具吸引物,在安靜舒適的睡覺環境下可以自己專心靜下來慢慢入睡。
-
建立寶寶自我安撫的睡眠模式:
讓寶寶具有安全依附感,可幫助寶寶安穩的入睡,除了抱抱哄睡寶寶可讓寶寶有安全感外,依寶寶的感官需求給予寶寶專屬的安撫物,培養寶寶自我安撫入睡的能力,像是安撫奶嘴(口腔本體覺)、安撫巾或小蓋毯(觸覺、味覺)、柔和燈光(視覺)、白噪音或舒眠輕音樂(聽覺)等,讓寶寶感官感受到舒適感,自然寶寶就會放鬆的入睡。
-
培養長睡前的睡前儀式:
此時期的寶寶很喜歡玩,會捨不得睡覺,在晚上長睡前可以有固定的流程模式,像是洗澡→塗乳液按摩→說故事→關燈放音樂睡覺,選擇幾個固定的靜態活動讓寶寶心情慢慢穩定靜下來,好好入睡。
-
欲速則不達,作息調整需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喝奶、吃副食品、小睡的時間安排及進食量等,每項作息都彼此息息相關,調整寶寶作息時改變一項則會互相牽動,慢慢的調整不要一次全改變,觀察寶寶對於作息改變的變化,給予寶寶適應的時間,離穩定作息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