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每月健康與發展—8個月
此月份有
- 發展與互動:
- 自主爬行探索
- 手指食物
- 健康與照護:
- 檢視寶寶發展,認識發展遲緩
- 寶寶哈姆立克法
媽媽的人生,是非典型的斜槓人生,雖然沒有多重職業,但得享受自己多重身分下的多元生活,而非執著於媽媽這個角色。找回其他角色的地位的目的,不是要加重自己的責任感,更不是要把各個身分發揮地淋漓盡致,而是要練習不偏心地經營各個關係,平衡自己,平衡人生。
俗諺說:「七坐八爬」,八個月寶寶已開始到了自主爬行的階段,其實您可能發現您的寶寶早就會爬了阿,有些寶寶大約在練習趴姿抬頭及翻身後,身體肌肉開始具有力量,寶寶就會開始嘗試蠕動身體以肚子貼地匍匐前進的方式來爬行。
爬行是寶寶移動去探索環境的動作之一,好處很多,會促進寶寶四肢及身體的協調度、寶寶判斷玩具與自己間的距離位置,幫助其知覺動作的整合、讓身體核心肌群有力量、有自主操控性等等。
每個寶寶爬行的姿勢或順序都不同,有些寶寶練習爬時,會手推向後爬、屁股抬高爬、在原地旋轉爬、同手同腳爬等各種爬行姿勢,有些甚至跳過爬行階段,直接準備要扶物站起來。
寶寶練習爬行時,您可以這樣幫助他:
其實任一種爬行或移動的方式都可以,都是寶寶自主移動探索動作的過渡時期,也不是非一定要爬行不可,畢竟最終寶寶都會用最有效率的移動方式—走路至四處來探索這個世界的。
副食品是銜接奶與大人食物的橋樑,寶寶從四至六個月大時開始嚐試副食品,隨著寶寶開始長牙以及口腔動作的發展,副食品的質地種類可以開始往更進一步邁進,手指食物是此時期的選擇之一。
手指食物是指寶寶可以用手指抓著或捏著吃的食物,可以是蔬菜、水果、麵條、小飯糰、肉丸、磨牙餅乾等,手指食物的準備一樣會需要根據寶寶的月齡、長牙狀況、咀嚼吞嚥能力、手指的抓握能力等,烹調出大小、軟硬適中適合寶寶的手指食物。
手指食物的提供不僅可以促進寶寶口腔動作的咀嚼吞嚥能力,更可以讓寶寶從手抓取食物自主進食中去練習到手部小肌肉的動作及手眼口的協調能力,當寶寶自己抓起想吃的食物時,會需要去思考怎麼用手抓、如何從餐盤中拿取並把食物放進嘴巴等。
手指食物需避免給予容易讓寶寶嗆到的食物,像是果凍、麻糬、爆米花、整顆堅果、整顆小顆粒水果(如葡萄、聖女番茄等)、硬糖、棉花糖等。
準備手指食物依照寶寶手部以及口腔動作的能力可以分成以下三階段:
寶寶在進食時,大人都需在旁看護與協助,再安全的食物仍會有哽嗆噎住的危險;讓寶寶坐著吃東西時,不能斜躺甚至平躺著吃東西,這樣不僅能夠防止寶寶哽嗆,還能從小培養寶寶良好的進食習慣。
(圖片來源:邱柏鈞醫師:幼兒吞食異物的急救)
每個寶寶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長環境及教養方式,因此寶寶們的發展速度也會不太一樣,有快有慢,不過家長仍須留意寶寶的發展,看看寶寶目前的發展是否落後一般發展指標太多,是不是環境因素太過保護所造成或是寶寶有其他疾病所致。
寶寶手冊中有寶寶發展連續圖,家長可以對照月齡去觀察自己的寶寶是否已達到此發展能力,若無達到可先提供情境多給予練習的機會,直到警訊時程寶寶仍不會則需要至醫院尋求兒科醫師協助檢查,詢問醫師是否需要再安排發展評估。
若評估結果為發展遲緩,醫院則會安排治療課程或是轉介至相關機構診所接受早期療育課程。
「發展遲緩」,它是一種症狀,非一種疾病,就像流鼻水是一個感冒的症狀而已,當感冒好了這個症狀就不見了,及早看醫生吃藥治療,也不會越來越不舒服而重感冒。
發展遲緩也是,它是暫時性的,遲緩落後的時間可長可短,但若早期發現早期早療介入,寶寶落後遲緩的狀態會越容易被改善。
早期療育治療包含兒童物理治療、兒童職能治療、兒童語言治療、兒童心理治療,透過 0~6 歲黃金期的復健療育課程,慢慢帶著孩子趕上發展里程碑。
各縣市政府也有提供「早療補助」,包含交通費及療育費補助的補助,鼓勵家長帶孩子進行早療,不要因為費用因素而拖延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更高的機會幫助寶寶改善問題。
自主爬行探索
俗諺說:「七坐八爬」,八個月寶寶已開始到了自主爬行的階段,其實您可能發現您的寶寶早就會爬了阿,有些寶寶大約在練習趴姿抬頭及翻身後,身體肌肉開始具有力量,寶寶就會開始嘗試蠕動身體以肚子貼地匍匐前進的方式來爬行。
爬行是寶寶移動去探索環境的動作之一,好處很多,會促進寶寶四肢及身體的協調度、寶寶判斷玩具與自己間的距離位置,幫助其知覺動作的整合、讓身體核心肌群有力量、有自主操控性等等。
每個寶寶爬行的姿勢或順序都不同,有些寶寶練習爬時,會手推向後爬、屁股抬高爬、在原地旋轉爬、同手同腳爬等各種爬行姿勢,有些甚至跳過爬行階段,直接準備要扶物站起來。
寶寶練習爬行時,您可以這樣幫助他:
-
提供足夠的趴姿時間
趴姿抬頭是幫助爬行的基礎,爬行是需要耗寶寶很大的力氣的,多趴著可練習到寶寶身體的肌肉力量。
-
以寶寶有興趣的玩具吸引移動前進
引發寶寶對外在事物的好奇心,當他身體力量足夠時,就會有動機去嘗試控制自己肢體去拿到新奇的物品。
-
輔助寶寶腳交替彎曲並給予支撐向前推進
家長一手可以協助將寶寶的一腳擺出往前彎曲的動作,另一手的手掌頂在寶寶另一腳在後伸直的小腳ㄚ,給予腳丫一個推力,協助做推進的動作,讓寶寶有向前的動作,接著再換腳,讓寶寶有成功爬行前進的經驗,他會更喜歡爬。
-
利用毯子或手支撐起寶寶的肚子
寶寶要肚子撐起成小狗爬的姿勢爬行時,需要有腹部及下背部的核心力量,一開始可能會撐不太起來或是撐起來後軀幹搖搖晃晃的,這時候大人可將小毯子打開裹撐住寶寶肚子或是大人手扶撐寶寶的下腹部,讓寶寶可以有些許支撐的力量。
-
提供安全寬敞適合爬行的環境
讓寶寶在軟硬適中的地墊上進行並保持四周環境安全,像是不要有容易撞到的桌角、硬物或插座,也不要有太小的物品,以防寶寶探索拿取吞食噎住。
其實任一種爬行或移動的方式都可以,都是寶寶自主移動探索動作的過渡時期,也不是非一定要爬行不可,畢竟最終寶寶都會用最有效率的移動方式—走路至四處來探索這個世界的。
手指食物
副食品是銜接奶與大人食物的橋樑,寶寶從四至六個月大時開始嚐試副食品,隨著寶寶開始長牙以及口腔動作的發展,副食品的質地種類可以開始往更進一步邁進,手指食物是此時期的選擇之一。
手指食物是指寶寶可以用手指抓著或捏著吃的食物,可以是蔬菜、水果、麵條、小飯糰、肉丸、磨牙餅乾等,手指食物的準備一樣會需要根據寶寶的月齡、長牙狀況、咀嚼吞嚥能力、手指的抓握能力等,烹調出大小、軟硬適中適合寶寶的手指食物。
手指食物的提供不僅可以促進寶寶口腔動作的咀嚼吞嚥能力,更可以讓寶寶從手抓取食物自主進食中去練習到手部小肌肉的動作及手眼口的協調能力,當寶寶自己抓起想吃的食物時,會需要去思考怎麼用手抓、如何從餐盤中拿取並把食物放進嘴巴等。
手指食物需避免給予容易讓寶寶嗆到的食物,像是果凍、麻糬、爆米花、整顆堅果、整顆小顆粒水果(如葡萄、聖女番茄等)、硬糖、棉花糖等。
準備手指食物依照寶寶手部以及口腔動作的能力可以分成以下三階段:
6-7個月:第一階段|長條狀|方便抓|質地軟爛|方便咬
- 食物大小 (依手部動作能力決定):寶寶會以整個手掌抓握住,可以將食物切成約五公分長的片狀(可突出手掌外),棒狀或較大的塊狀,以便於寶寶抓握,抓住食物的底部,然後把頂部吃掉。
- 食物質地 (依咀嚼吞嚥能力決定):一開始提供給寶寶的手指食物,要選擇能夠在嘴巴裡融化的(比如嬰兒磨牙餅乾)或者非常軟的食物(比如熟透的香蕉、酪梨,蒸熟的紅薯等)。
8-10個月:第二階段|小塊狀|手指抓|質地稍硬|練咀嚼
- 食物大小 (依手部動作能力決定):寶寶會用大拇指和食指抓食物後,可以把手指食物切成約一公分左右的小方塊狀給寶寶抓拿吃。
- 食物質地 (依咀嚼吞嚥能力決定):可以選擇需要咀嚼的食物,比如水煮雞胸肉、火龍果等。
11個月以上:第三階段|獨立吃飯
- 食物大小 (依手部動作能力決定):寶寶抓握能力可以很精準拿取較小、比較滑的食物並放進口中。
- 食物質地 (依咀嚼吞嚥能力決定):寶寶吞嚥、咀嚼能力都越趨近大人。
寶寶在進食時,大人都需在旁看護與協助,再安全的食物仍會有哽嗆噎住的危險;讓寶寶坐著吃東西時,不能斜躺甚至平躺著吃東西,這樣不僅能夠防止寶寶哽嗆,還能從小培養寶寶良好的進食習慣。
寶寶哈姆立克法
此時期寶寶會自行爬行去自由探索階段,探索時仍是以嚐嚐看咬咬看來認識物品,除了進食吃副食品、手指食物外,喜歡把任何物品也都放嘴巴咬咬看,很容易會發生噎住的危險。
寶寶的哈姆立克法是家長必備的急救知識之一,當寶寶被異物噎住時,先鼓勵寶寶自行咳嗽,可是否能把物品咳出,此時不要拍背或喝水;若寶寶無法咳嗽、無法發出聲音、哭聲細小嘶啞、臉部脹紅、嘴唇發紫等,代表呼吸道被完全卡住了,此時需要使用一歲以下寶寶的哈姆立克法。
- 需將寶寶臉朝下採趴姿放在大人大腿上面,大人一隻手扶著孩子的下巴跟胸口固定。可稍微將寶寶頭低腳高趴。
- 另外一隻手用手掌跟部拍寶寶肩胛骨間的背部,大力向下扣拍五下。
- 檢查寶寶異物有沒有吐出。
- 如果沒有吐出,將寶寶翻回正面平躺。
- 大人以食指和中指兩根手指頭於寶寶兩乳頭連線中點處下方快速且連續下壓5次,每次需達1~2公分。
- 以食指或小指深入寶寶口腔中將異物清除。
- 若寶寶還是沒有把異物吐出,重複以上1-6的動作,並呼叫求救請人打119救護車送醫。
(圖片來源:邱柏鈞醫師:幼兒吞食異物的急救)
檢視寶寶發展,認識發展遲緩
寶寶的健康除了「生長」還有「發展」,兩者都很重要,生長是指身高體重頭圍等生理上的生長,發展則是寶寶在不同月齡時的動作、語言認知、社會情緒等領域的能力表現,在健兒門診看診時,小兒科醫師都會關心寶寶的生長和發展。每個寶寶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長環境及教養方式,因此寶寶們的發展速度也會不太一樣,有快有慢,不過家長仍須留意寶寶的發展,看看寶寶目前的發展是否落後一般發展指標太多,是不是環境因素太過保護所造成或是寶寶有其他疾病所致。
寶寶手冊中有寶寶發展連續圖,家長可以對照月齡去觀察自己的寶寶是否已達到此發展能力,若無達到可先提供情境多給予練習的機會,直到警訊時程寶寶仍不會則需要至醫院尋求兒科醫師協助檢查,詢問醫師是否需要再安排發展評估。
若評估結果為發展遲緩,醫院則會安排治療課程或是轉介至相關機構診所接受早期療育課程。
「發展遲緩」,它是一種症狀,非一種疾病,就像流鼻水是一個感冒的症狀而已,當感冒好了這個症狀就不見了,及早看醫生吃藥治療,也不會越來越不舒服而重感冒。
發展遲緩也是,它是暫時性的,遲緩落後的時間可長可短,但若早期發現早期早療介入,寶寶落後遲緩的狀態會越容易被改善。
早期療育治療包含兒童物理治療、兒童職能治療、兒童語言治療、兒童心理治療,透過 0~6 歲黃金期的復健療育課程,慢慢帶著孩子趕上發展里程碑。
各縣市政府也有提供「早療補助」,包含交通費及療育費補助的補助,鼓勵家長帶孩子進行早療,不要因為費用因素而拖延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更高的機會幫助寶寶改善問題。